• 当前位置:
  • 首页
  • -> 新闻中心 -> 邹图新闻
  • 【悦读同城】读书与思考读《我心归处是敦煌》有感

    时间:2022-09-16 22:54:00  作者:  来源:  阅览:421人次

    热爱、忠诚与永恒

    ——读《我心归处是敦煌》有感

    作者:西王糖业胡付营


    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相遇,是人生的宿命;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相守,是心灵的归途。一生择一事,一事守一生,我的梦想在敦煌,我的心在敦煌,这就是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一生的写照,这是阅读《我心归处是敦煌》留给我的深深体会。

    知晓樊锦诗院长,源于央视《故事里的中国》节目,认识她是因为她的自传体《我心归处是敦煌》。书是专门从公司图书馆借来的,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她的感人事迹。平淡的文字细细读来,却颇有滋味,虽没有豪言壮语,却透出那份执着和坚守,传递出了一种忧患思想,一种家国情怀,一种永恒精神。阅读时,我曾流过感动的泪水,感叹于他们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艰苦,佩服他们的坚强和毅力,悲愤于宝贵文物的流失,高兴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、研究和弘扬。每每合上书籍,脑海中总也挥不去敦煌守护人的那幕幕场景……

    樊锦诗,被誉为敦煌的女儿,敦煌的守护神。她,从风华正茂的25岁,到如今依旧坚持工作的84岁,近一个甲子的轮回,毕生献给了莫高窟;从青丝到白发,一场文化苦旅,我心归处是敦煌,诠释的是时光里对古老文化的敬畏;从青青未名湖畔,到茫茫戈壁沙漠,与家人19年的两地生活,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爱,坚持就是一生,那是心灵的朝圣。为了敦煌,爱人彭金章舍弃了自己20多年在武汉大学创建的考古系,也成为敦煌的守护人。每一个坚守都不曾孤单,每一份努力都会开花结果,每一个平淡的坚持终将创造奇迹。

    樊锦诗,她视莫高窟的安危如生命,扎根大漠,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,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、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。她推动文物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,实现莫高窟有效研究、保护和开发弘扬。她是敦煌文化的守护者,敦煌精神的传承者,敦煌艺术的发扬者,是一个无愧于民族文化瑰宝的守护者。敦煌改变了她,她也改变了敦煌,秉持着坚守大漠,甘于奉献,勇于担当,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,是真真正正的敦煌女儿。

    与其说《我心归处是敦煌》是一部敦煌坚守者的自传,不如说是一部敦煌漫长的历史记录,一条丝绸之路的兴衰史。我带着一份崇敬细细慢读,每个夜晚,当我打开这本自传,就如同走进了那段漫长的岁月。此书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敦煌的历史、现状和未来,通过文字深入地触摸到了敦煌人心中永远不变的追求,那一颗颗炽热的心。书中多次提到,敦煌如一位一千多岁的老人,需要好好珍惜和爱护,要与时间赛跑,要与危害斗争,还要与环境抗争。

    不朽的敦煌,灿烂的敦煌,735个洞窟,45000平方米的壁画,2000多身彩塑,50000余件文书和艺术品,它记录着古丝绸之路上的灿烂文明,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记忆。从考古到修复,从环境治理到文物抢救,从敦煌学研究到如今的数字敦煌,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。从常书鸿到段文杰,从樊锦诗到王旭东,一代代敦煌学者,一位位考古专家,他们一手抓文物保护,一手抓学术研究,日积月累,年复一年,终于改变了敦煌学的研究格局。历史是脆弱的,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;历史又是坚强的,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坚守历史的真实,希望她永不磨灭。这正是一代代敦煌人的梦想和追求。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,忠诚伟大祖国,要让敦煌成为永恒。以艰苦求卓绝,这就是莫高窟人,坚守和奉献源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,他们身居大漠志存高远!

    如有机缘,我们一定要到敦煌看一看,带着崇敬之情,去品味每一幅壁画、塑像背后的历史故事;在历史的瑰宝中感悟岁月的变迁,为保护敦煌的先辈们送上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份敬意,感知时光中那份平淡中的永恒力量。

    信念、毅力、责任,这是《我心归处是敦煌》和樊锦诗院长给我的人生启示;忠诚、热爱与永恒,这是敦煌人精神的写照。希望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励我,鞭策我,脚踏实地坚守本职,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