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当前位置:
  • 首页
  • -> 新闻中心 -> 邹图新闻
  • “拾忆·我与邹图这十年”征文获奖作品展示(一) |《功在桑梓,利在千秋》

    时间:2023-12-01 15:14:13  作者:  来源:  阅览:69人次

    

    “拾忆·我与邹图这十年”新馆启用十周年征文活动自8月底开始,历时30余天接受投稿,累计收悉百余篇征文。经过严格评选,评选出一等奖3名,二等奖7名,三等奖10名,优秀奖15名。即日起,将持续为大家展示获奖作品。


    一等奖作品


    功在桑梓,利在千秋

    刘洪波


    一、解读一块石碑,追忆一个时代。

    “功在桑梓”,第一次知道这个词,是在1985年秋后。当时,我刚上邹平一中高中,一中对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建筑,就是“邹平县图书馆”。那时候,我对图书有强烈的痴迷,发现有图书馆,可以免费借书看书,欣喜若狂,赶紧办理了一个借阅证。从此,这里就是我不断光顾的地方。

    去图书馆借书时,偶尔瞥见院子里不起眼的角落里,有一块石碑,还有裂纹,仔细看,上面四个大字:“功在桑梓”。

    当时是被这四个字这种书法字体所吸引了。之后才想:桑梓是什么意思?疑惑之后,就去查字典,才知道古时人们家旁常种桑树、梓树,便借桑梓代表家乡、故乡。后来读到伟人的诗句“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”,也印证了人们常用桑梓代表家乡之意。

    进一步了解到“功在桑梓”则是造福家乡之意。那又是给谁歌功颂德?这碑有何来历?我继续追寻此事,后来在外祖父处听说了此碑的来历。当时,外祖父是一位退休教师,曾经为乡村建设研究院丛书编辑过文章,知道此事。

    原来是此碑是为了表彰孙镇一个功德高尚的人而立的。为表彰其功德,正在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梁漱溟先生为他欣然题写“功在桑梓”四字相赠。村民感念其恩,遂刻碑留念。

    碑文正中是“功在桑梓”4个大字,右边上面还有“徐子正先生纪念碑”8个小字,左边下面有“桂林梁漱溟”5个小字。徐子正,名建中,孙镇王伍村人,民国时期著名地方乡绅。

    之后,我又进一步了解了梁漱溟先生的生平事迹,对他特立独行寻求强国之路的做法非常敬重。1931年先生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,奋斗七年,亲自领导人们去实践这项伟大的社会实验,给邹平乃至全国留下了宝贵遗产。

    他在主持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时期,成立了邹平县立简易师范,梁漱溟先生曾兼任简易师范校长,建国后邹平简易师范更名为邹平师范,就是现在鲁中职业学院的前身。就是我任教的学校,我感到无比荣幸。

    因此,每当我到黄山梁漱溟先生墓时,总要去看看;邹平一中建立了梁漱溟先生纪念馆后,我去参观一次。近年来,在邹平长白山腹地,山东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院、实验农场悄然落地,影响越来越大,我也多次去参加活动。

    还有,第一次见到了梁漱溟先生书法,对其精湛的书法艺术也很仰慕,非常喜欢其风格,也开始学着练字。

    此外,也感慨孙镇人民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,此碑没有在历次运动中尤其“破四旧”运动中毁掉,也不容易,证明了当地人民朴素的崇文尚教思想印在骨子里了。

    二、阅读不求功利,气质潜移默化。

    当时的图书馆,狭窄昏暗,图书也不多,就在不多的书架上挤满了一些图书,都很旧,即使如此,我如获至宝,不断的借阅各类图书,高中三年,着实读了不少课外书,小说居多。

    高中读小说,似乎也没有限制,甚至课堂上也有偷着看的,在宿舍看小说很正常。记得1985年,我们刚上高中时,校内没有宿舍,学校给我们在附近农家租赁的房间,没有床,铺上麦草,席子,睡地铺。我们大概8个人在一个大房间里,没有过多的想法,简单快乐,求知之余,杂志小说之类的课外书也经常看。后来回到校内住宿,用一个大教室当做宿舍,我们班的男生30多个人都在里面,床是上下铺,床挨床。因为当时流行开了金庸的武侠小说,一个同学着迷了,应该是看的《天龙八部》,被里面的情节描写逗笑了,读到好看处,嘿嘿傻笑,夜深了,他拿着手电,用被子遮挡着光,仍有光亮漏出,我们对这光亮已然生气,对他这傻笑更气,于是,骂他几句,可人家还是傻笑,直到我们睡着了听不见了。

    这么有趣的武侠小说,当时图书馆是没有的,不知他们从哪里借的,几个同学排队等着,看完立即转给下一个。从图书馆我只借到一些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之类经典作品,还有《源氏物语》《羊脂球》之类外国作品,《红岩》《青春之歌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等红色小说。

    但这也非常满足了。因为我从小渴望读书,但那时期的图书资源太少了,会搜寻一切书去看,平常见到有字的东西都看个明白。

    小时候看表哥的连环画,舅舅妗子当老师,舍得买书;稍大后,哥哥姐姐的课本我也拿来读读;我在初中时,1982年麦收后一天下午,我突发阑尾炎,住院,手术。即将出院时,母亲带我出来走走,从县医院走到新华书店,我贪婪的看着柜台玻璃下展示的各种图书,心里想。我长大后若是在新华书店上班就好了,可以尽情看书。母亲看我渴望的眼神,问我:喜欢?买一本吧。我千挑万选,买了一本连环画,至今清楚地记得名字是《王府怪影》!除了课本,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买书。买回去后,宝贝了许久。后来哥哥借出去了,不知道传到谁那里了,为了找回书,全家动员问这个问那个,也最终没有找回来。为此,哥哥不知挨了多少训。

    三、年代相距不远,观念变化巨大。

    图书资源缺乏的时候得到一本书,会很快读完;资源丰富的今天却难得读完一本书。

    八十年代,那时候上学,学生是可以自由出入校门的,每当下午课外活动时,我们同学都去锻炼,相约跑步去黄山,绕一圈,再跑回来,我们似乎有过多的精力没处发泄,校园生活也是挺有朝气的,放松玩乐时间很多,是真能读课外书的。不像现在学校的封闭式管理,一天到晚除了学习没别的,哪有课外活动?哪有课外书?难得的周末可能还有辅导班等着他强化训练。学生没精打采的,校园死气沉沉的,感觉他们吃饭也不如我们那时候吃得香,家长说:内卷得厉害,不这样不行。我们那时的家长呢?——没人管我们,没时间管,都不懂学校的事情呢,呵呵。现在的家长懂得太多,关注的太多。如今的小孩啊,活的挺憋屈的。当时的我们与现在的他们相比,我们简直是田园生活,天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,健康有活力,尽人力听天命,活的自由自在,没有那么内卷,没有那么多的鸡汤,没有么多的叛逆,没有那么多的抑郁,都活得好好的。

    怀念那种时光。那时候,物质贫乏,精神富足。图书有限,精细阅读。如今,图书应有尽有,你想看的书如果图书馆暂时没有,还可以让图书馆给你订购。可是呢,人们浮光掠影,蜻蜓点水,或者沉迷于短视频、碎片化短文,被搞笑的段子充斥着,短平快,麻辣烫,各种妖魔鬼怪的低俗丑陋的简单粗暴的自媒体轮番轰炸,刺激一波一波的,把人刺激的都废了。人们迷失在这种奶嘴乐之中,挤占了人们的思想和时间,没时间阅读,难以静心品味大部头作品的厚重、经典作品令人神往的持久韵味。

    是该回归全民读书的时候了,是该觉醒的时候了。

    四、知识与时俱进,书馆功在桑梓。

    自小喜欢读书的爱好,使我保持了读书的习惯。恰好,在高中读书时距离图书馆挺近,家住安居小区时距离图书馆很近,在搬家到济发现代城小区时,离图书馆更近了。

    我们一家三口,每人办了一张借书证,从工作上需要的资料查阅,到休闲娱乐类图书的消遣,各取所需。儿子从小学到高中,也一直光顾图书馆选择喜欢的图书。当他大学毕业后,又因为考公考编,经常到图书馆自修室,那里的学习环境特好。如今,孩子也如愿以偿了。

    腹有诗书气自华,活到老学到老。图书馆,永远是读书人的坚实后盾,是追求生活品味的捷径,是人们气质提升的源泉,是我们离不开的心灵港湾。

    邹平图书馆的设立和拓展改进,正如梁漱溟先生的题字:功在桑梓,利在千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