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现代吕剧《梨花雨》剧照
◆剧团不能光演传统吕剧,还要适应时代发展排现代吕剧;把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及时编到节目中,群众才喜欢看。不能光演吕剧,还要表演歌舞、曲艺等,丰富节目内容;演出形式灵活,市场才会越来越好。
◆花样多了,戏还要好看。坚持精品战略,热闹中有思想,才是闯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,剧团的路才会越走越宽。
走进胡福祥的办公室,发现陈设很简单。他的电脑桌面,用的是剧团排演的吕剧《梨花雨》的一张剧照。这台戏也是邹平县吕剧团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。“2003年,到济南参加省里的调演,我忘了《大众日报》一个记者叫什么来着,专门给我们写了一篇报道,叫《吕剧〈梨花雨〉倾倒观众》,发在头版头条了。”记者的采访也就顺其自然从这里开始了。
演出红火时,演员自己买票送人
记者(以下简称记):你是什么时间到剧团工作的?
胡福祥(以下简称胡):1976年到了县吕剧团,我才13岁。那时候,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单调,电视不普及,电脑还没有,虽然团里只演传统戏,市场仍然非常红火。演出时卖票,分甲乙丙三个等级,最便宜的票两毛钱一张,都卖得很好。
记:演出红火到什么程度呢?
胡:我记得1980年,剧团去淄博张店区钢铁厂演出,《李二嫂改嫁》连演22场,票价两毛五一张,当时算比较贵了,还是场场爆满。演职员有亲朋好友想看戏,也要自己出来排队买票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,凌晨1点多钟披着大衣排队买票。记得有一位观众,22场看了21场。这位观众是一家单位的炊事员,唯一落下的那场,还是因为做菜时切着手了,去医院包扎,耽误了。
记: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担任团长的?当时剧团情况怎么样?
胡:1988年到1991年,我已经担任过3年团长。1992年,县文化局成立县艺术学校,离开剧团去艺校当校长,一直到1999年。其间,开设了吕剧、音乐、舞蹈等8个专业,培养出有艺术专长的学生620多名,其中60多人到省吕剧院、青岛艺术剧院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等高水平专业院团工作。
此后,在县文化馆当了3年副馆长,2002年重新回剧团当团长。这时候,邹平县吕剧团跟全国大多数地方剧团一样,因为演出市场萎缩,效益不好,生存困难。演员只有30来名,而且人心浮动。2002年之后的一年间,先后有7名演员找我辞职,有的演员说,“一个月530元的工资,连孩子的奶粉钱都挣不出来。”还有想出去当个体户,卖服装、卖蔬菜的。好在后来都留下来。现在都是剧团的业务骨干。
靠精品打市场,剧团的路越走越宽
记:你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扭转剧团困难局面的?
胡:虽然剧团当时生存困难,但也面临着很多机遇。县里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,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。我当时想,围绕着县里的中心工作,创作“写邹平、演邹平、唱邹平”的作品,应该会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另外,我也琢磨,剧团不能光演传统吕剧,还要适应时代发展,排现代吕剧;不能光演吕剧,还要表演歌舞、曲艺。一方面,节目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市场也必然随之扩大;另一方面,这样能及时跟上形势,贴近生活,把党的惠民富民政策、群众熟悉又喜闻乐见的事编到节目中,群众喜欢看。这样一来,我们的演出形式越来越灵活,市场越来越好。
花样多了,戏还要好看,才能有市场。必须强调一点,我们的节目,一直坚持精品战略,对节目要求很高,通俗而不低俗,热闹中还有思想,这才是闯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。 记:这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?
胡:我们创作排演出了一批精品剧目,剧团也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。
从精品剧目创作方面讲,我们的大型现代吕剧《梨花雨》,2007年获得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填补了滨州市的空白,也是山东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剧团。
从文化品牌方面来讲,县里每年一届的春节文艺晚会、庆“七一”晚会以及读书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演出,都由我们承担,这是对剧团实力的认可。
此外,我们还扩大行业演出市场,平均每年到企业演出达到100多场。开拓庆典演出市场。这些举措在收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,也扩大了剧团的社会影响力。
记:你对剧团未来发展有什么新的设想?
胡:首先,我们要落实好中央和山东有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,加快推动剧团改革发展。
在精品剧目创作方面,我们正准备排演一部大型吕剧《范仲淹》。最近还准备创作一个小戏,参加博兴小戏艺术节,争取明年参加全省新创作小戏展演。
农村是最大的市场。我们常年坚持送戏下乡,把戏送到农民家门口,今年继续加大送戏下乡力度,争取送戏150场以上,让全县858个村,每个村都能看上我们的戏。在充实队伍方面,我们积极引进需要的人才,同时提高演职员素质,每月分别开展一次政治理论、业务学习活动。
现在我们的条件越来越好,还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流动舞台车,我们愿当好“文化使者”。(夏应禄 李伟)
◆花样多了,戏还要好看。坚持精品战略,热闹中有思想,才是闯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,剧团的路才会越走越宽。
走进胡福祥的办公室,发现陈设很简单。他的电脑桌面,用的是剧团排演的吕剧《梨花雨》的一张剧照。这台戏也是邹平县吕剧团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。“2003年,到济南参加省里的调演,我忘了《大众日报》一个记者叫什么来着,专门给我们写了一篇报道,叫《吕剧〈梨花雨〉倾倒观众》,发在头版头条了。”记者的采访也就顺其自然从这里开始了。
演出红火时,演员自己买票送人
记者(以下简称记):你是什么时间到剧团工作的?
胡福祥(以下简称胡):1976年到了县吕剧团,我才13岁。那时候,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单调,电视不普及,电脑还没有,虽然团里只演传统戏,市场仍然非常红火。演出时卖票,分甲乙丙三个等级,最便宜的票两毛钱一张,都卖得很好。
记:演出红火到什么程度呢?
胡:我记得1980年,剧团去淄博张店区钢铁厂演出,《李二嫂改嫁》连演22场,票价两毛五一张,当时算比较贵了,还是场场爆满。演职员有亲朋好友想看戏,也要自己出来排队买票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,凌晨1点多钟披着大衣排队买票。记得有一位观众,22场看了21场。这位观众是一家单位的炊事员,唯一落下的那场,还是因为做菜时切着手了,去医院包扎,耽误了。
记: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担任团长的?当时剧团情况怎么样?
胡:1988年到1991年,我已经担任过3年团长。1992年,县文化局成立县艺术学校,离开剧团去艺校当校长,一直到1999年。其间,开设了吕剧、音乐、舞蹈等8个专业,培养出有艺术专长的学生620多名,其中60多人到省吕剧院、青岛艺术剧院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等高水平专业院团工作。
此后,在县文化馆当了3年副馆长,2002年重新回剧团当团长。这时候,邹平县吕剧团跟全国大多数地方剧团一样,因为演出市场萎缩,效益不好,生存困难。演员只有30来名,而且人心浮动。2002年之后的一年间,先后有7名演员找我辞职,有的演员说,“一个月530元的工资,连孩子的奶粉钱都挣不出来。”还有想出去当个体户,卖服装、卖蔬菜的。好在后来都留下来。现在都是剧团的业务骨干。
靠精品打市场,剧团的路越走越宽
记:你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扭转剧团困难局面的?
胡:虽然剧团当时生存困难,但也面临着很多机遇。县里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,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。我当时想,围绕着县里的中心工作,创作“写邹平、演邹平、唱邹平”的作品,应该会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另外,我也琢磨,剧团不能光演传统吕剧,还要适应时代发展,排现代吕剧;不能光演吕剧,还要表演歌舞、曲艺。一方面,节目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市场也必然随之扩大;另一方面,这样能及时跟上形势,贴近生活,把党的惠民富民政策、群众熟悉又喜闻乐见的事编到节目中,群众喜欢看。这样一来,我们的演出形式越来越灵活,市场越来越好。
花样多了,戏还要好看,才能有市场。必须强调一点,我们的节目,一直坚持精品战略,对节目要求很高,通俗而不低俗,热闹中还有思想,这才是闯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。 记:这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?
胡:我们创作排演出了一批精品剧目,剧团也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。
从精品剧目创作方面讲,我们的大型现代吕剧《梨花雨》,2007年获得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填补了滨州市的空白,也是山东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剧团。
从文化品牌方面来讲,县里每年一届的春节文艺晚会、庆“七一”晚会以及读书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演出,都由我们承担,这是对剧团实力的认可。
此外,我们还扩大行业演出市场,平均每年到企业演出达到100多场。开拓庆典演出市场。这些举措在收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,也扩大了剧团的社会影响力。
记:你对剧团未来发展有什么新的设想?
胡:首先,我们要落实好中央和山东有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,加快推动剧团改革发展。
在精品剧目创作方面,我们正准备排演一部大型吕剧《范仲淹》。最近还准备创作一个小戏,参加博兴小戏艺术节,争取明年参加全省新创作小戏展演。
农村是最大的市场。我们常年坚持送戏下乡,把戏送到农民家门口,今年继续加大送戏下乡力度,争取送戏150场以上,让全县858个村,每个村都能看上我们的戏。在充实队伍方面,我们积极引进需要的人才,同时提高演职员素质,每月分别开展一次政治理论、业务学习活动。
现在我们的条件越来越好,还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流动舞台车,我们愿当好“文化使者”。(夏应禄 李伟)